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6T SPORTS中国矿业大学(北京)_院校信息库_阳光高考
6T SPORTS中国矿业大学(北京)_院校信息库_阳光高考能源与矿业学院是学校建院历史最悠久的学院,拥有一流师资队伍、科研团队和研究平台,下设矿业工程系与资源工程系两个教学单位,并设有共伴生能源精准开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进采矿研究院等单位。学院招收采矿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3个专业的本科生,其中采矿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采矿工程获批首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矿业工程学科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已连续四次名列第一。学院拥有矿业工程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采矿工程、资源开发与规划、工程管理3个博士点,采矿工程、资源开发与规划、工程管理3个硕士点,以及矿业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拥有共伴生能源精准开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放顶煤开采、巷道支护与灾害防治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2个,可持续发展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1个。
能源与矿业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3人)、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20余人。教师队伍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 1人获美国SYD S.PENG采矿岩层控制奖, 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获煤炭部远程教育名师奖,1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8人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5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1人获孙越崎博士后奖, 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人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4人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1本,北京市优秀教材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项,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累计出版教材、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SCI收录论文200余篇,EI收录论文2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学院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0余项;目前在研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
能源与矿业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比利时、英国等多个国家具有广泛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如“2+2”、“3+1+1”联合培养和毕设交流等国际合作项目,是世界煤炭研究联盟(IRAC)的发起和主席单位。采矿工程专业有双一流拔尖人才培养国际班项目,被选定为国际班学生可以赴国外学习1个学期,学习经费由学校资助。国际班学生可优先进入本博贯通培养模式。
能源与矿业学院现有在校生1045人,其中本科生492名,硕士生446名,博士生107名。近五年我院毕业生深造率逐年提高,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中2人获得有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院团委获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北京市共青团“达标创优”、“红旗团委”称号,北京市“达标创优”竞赛优秀组织奖,3个团支部获共青团“五四红旗”先进团支部、11个团支部获“北京市先锋杯先进团支部”、8个班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5人获“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10人获“北京市三好学生”、3人获北京市优秀团员等称号。近三年本科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授权专利33项。
能源与矿业学院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己任,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热烈欢迎各地学子踊跃报考。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前身是1998年4月成立的“资源开发工程系”,2002年6月更名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为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加强“双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12月原“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分设“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能源与矿业学院”。
学院招收安全工程、消防工程2个专业的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入选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08年、2014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已连续四次名列第一,2017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2人),教授17人,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多人入选科技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学院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单位包括大型央企、政府应急管理与安全监管部门、科研院所、评价与咨询公司。近三年学院本科生读研率超过65%,其中2019年读研率达到75%,读研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
学院目前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高水平硬件平台。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学院教师共出版教材7部,其中越崎规划教材2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项5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0多篇;授权各类专利100余件;目前在研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己任,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拥有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做出一流成果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下设能源地质系、地质工程与环境系、地球物理与信息系、测绘与土地利用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等五个系和地测实验中心,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3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工程”和“测绘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7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测绘科学与技术”进入A-类。城市工程地球物理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点,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地质工程”为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勘查工程”和“地球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地球物理学”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地质工程教学团队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29人、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及其他30人。教师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5名教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1 人获中国十佳优秀博士后奖,4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名师奖,3人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 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项目。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馨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教授为我国煤田地质与矿山测绘教育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彭苏萍院士和武强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已成为我国地质和测绘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院以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学科齐全、特色鲜明,实力雄厚、设备先进、 成果丰硕。学院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 3 个,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有 2 个国家“111”引智基地。近五年,学院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3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35 项。
地测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024人,其中,本科1004人,硕士763人,博士257人 。学院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全面培养,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的管理,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院依托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平台各类交流项目,积极开展本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已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奥地利雷奥本矿业大学、德国佛莱贝格工业大学等名校建立合作,设立“双一流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国际班”,每年派出学生赴国外学习。学院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中有两院院士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6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人;5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杰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1人获中国十佳优秀博士后奖,3个班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1 个班级获市“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示范班集体。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60% 左右,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8% 以上。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下设矿物加工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化学与应用化学系和实验教学中心,并建有教育部煤基浆体燃料工程研究中心、中澳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和煤炭工业地下气化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授36名,副教授30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名,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2名,孙越崎青年科技奖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人才2名,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5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名,校教学名师3名。
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环境工程),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清洁能源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矿物材料工程),17个硕士点涵盖矿业工程、化学、化工、环境、材料学等学科领域,6个本科专业(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环境工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也是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设有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最新数据,矿业工程、化学、环境与生态学科均进入全球排名前1%。
一直以来,学院坚持“以本为本”,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研究型教学,努力打造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以及第二课堂“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国内国外“2+2”培养模式、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建有矿物加工工程“双一流”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国际班,形成了导师指导全过程、创新训练全覆盖、教学科研相融合、思政教育相渗透的育人特色。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20项,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北京市化工原理学科竞赛等专业学科竞赛获团体和个奖近百项,平均每4名学生中有1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在校生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在全校均名列前茅,平均每6名学生发表1篇论文。“绿缘根与芽”社团荣获全国百佳社团。
近十年来,我院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矿物高效智能分选、煤基浆体燃料制备、褐煤提质、煤基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煤化学加工、低阶煤提质、煤炭地下气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新型炭材料制备、矿井水处理与资源化、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燃煤烟气脱硫、矿区生态恢复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很多已转化为生产力。
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我院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清洁低碳利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基地,衡水天鹰、约翰芬雷和圆之翰等大型企业在我院设置了教育基金,对在各类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近三年,本科生深造率50%以上,研究生推免率20%以上,绝大部分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录取,还有毕业生被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昆士兰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本科生就业率95%以上,不少学生进入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南方电网等国家部委和大型国企工作。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最早可追溯至1946年焦作工学院机械系。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优势,加快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2023年6月学校以原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基础成立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设计及理论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国家重点学科。2021年“矿山机器人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学院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4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专业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应急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19 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33人。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专家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3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人、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4人。
学院致力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完成了国家“十三五”科技攻关、国家863、973重点、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211工程平台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水平科研课题多项,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学院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2017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 项,201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学院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创新人才。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比利时蒙斯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交流项目涵盖了短期交流、2+2、3+1、3+2、4+2等多种形式。
学院重视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Robocup中国机器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2023年我院教师指导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金奖,取得学校历史最好成绩。
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深造率50%以上,研究生推免率18%以上,其中大部分学生推免到清华、北大、北航等“双一流高校”。
人工智能学院依托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建设,围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面向矿山行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发展需求,以矿山数字化智能化为特色,旨在打造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研究、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研发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于2020年12月成立,与原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合署办公。2023年5月,以人工智能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信息工程研究所为基础,学校正式独立设置人工智能学院。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人工智能(080717T)、两个本科专业,分别入选国家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及电子信息(0854)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拥有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教授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9人,超过90%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1人、校越崎学者/青年学者10余人。学院在矿山智能化、矿井通信、地质灾害和城市道路雷达探测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行业协会级科技奖励10余项。目前学院与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联合共建“矿山机器人工程”教育部/科技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煤矿智能化与机器人创新应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同时参与了国家矿山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矿山”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建设工作。
学院秉承“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校训和“突出前沿、注重实际、开拓创新、引领未来”的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创新人才。现有在校生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600余人,研究生近400人。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ACM-ICPC国家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2023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达136人次。本科生深造率55%左右,其中推免研究生比例为18%,推免高校多为清华、北大、北航等“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学院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比利时蒙斯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交流项目涵盖了短期交流、2+2、3+1、3+2、4+2等多种形式。
管理学院前身为北京矿业学院经济教研室,创办于1953年,1954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55年招收研究生,由苏联专家指导,1959年由中国教授招收研究生;1979恢复招收研究生。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国内第一批管理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被批准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2002年,随着学校院系调整,正式成立管理学院。2009年,我院获得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招生资格。管理学院2019年还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78名校友企业家被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63家校友企业挂牌成为学院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管理学院现设有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计系、MBA(EMBA) 教育中心、MPAcc 中心、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决策科学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同时还设有管理学院办公室、会计实验室、商业数据分析实验室、管理模拟实验室等。管理学院拥有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 个博士点、17 个硕士点和 3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各类学生2000 余人,在编教职员工67人,教师 57人,其中:教授 17人(博士生导师 17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 36 人(优秀副教授独立指导博士1人),讲师 17 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教师 94%。特聘兼职教授与博导11人,其中院士 1人。1名教师获得 “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1名教师获得“北京市师德标兵”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育先锋教书育人标兵”称号;1名教师获“北京市先进个人”称号;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资助计划。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奖项1项,2020年获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项。
2013-2018年,管理学院在能源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安全管理及信息化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已立项国家、省部级及其他各类项目150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3项,主持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3项,出版著作和教材52部,发表教学与学术论文近762篇,SCI、SSCI、EI、CSSCI检索114篇。年均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师均科研经费在全国管理类学科位居前列。
管理学院注重合作与交流,先后聘任了11名专家承担研究生的指导工作。2014 年 6 月,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中心主办,我院承办的“第 33 届国际能源研讨会(IEW2014)”成功举行,有来自 27 个国家和地区的 165 名学者参会,外国学者 120 多名。2014 年10 月,委派我院教师分别赴安徽淮南参加“煤层气标 准化数据国际会议”、出席 “世界资源型大学论坛理事会”和“第 15 届年会”,均做主题报告。2014 年 分别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佛莱贝格工业大学的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期间与佛莱贝格工业大学 MBA 和 IMRE 项目负责人洽谈学生合作培养事宜。 2016 年 7 月 9 日,我院承办的 2016 能源经济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能源与资源 6+2 经济管理论坛成功举行,来自美国环保协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奥地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神华集团公司等机构的 16 名国内 外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管理学院每年与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校际交流活动,选拔大三、大四学生与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的同学共同学习该校知名教授开设的课程,作为交换生,我院每年都会选派大三、大四本科生出国学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代表队连续5年参加 “网中网杯”全国大学生财务决 策大赛全国总决赛,分别荣获特等奖2次,二等奖3次。 参加两届北京市物流设计大赛获得优秀奖、二等奖。参加三届“能源杯”全国大学生财务技能挑战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管理学院在本科生教育中实施全程导师负责制,全面负责学生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各实践教学环节、各创新教学环节以及科研工作,全面开展导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教学,使学生能尽早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其学习、科研、实践及创新能力。
在此基础上,管理学院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2020年管理学院实行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并且只招收理科学生,学生只需报考工商管理类。第 1 年为全校书院式基础平台课教育,学生第三学期初分流进行专业课学习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训练。管理学院本科专业2020年参与专业分流的有会计学、工商管理(商务数据方向)两个专业,正在申请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由5个系(工程力学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城市地下空间系、建筑学系)和2个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土木工程)组成。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岩土工程),2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力学),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工程力学、岩土工程),1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力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力学、土木工程),12个博士点、19个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目前,本科生每年招收320余人,硕士研究生每年招收330余人,博士研究生每年录取70余人。
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现有教师110余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1人、茅以升科技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3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近年来共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教材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1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0余篇。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111引智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在内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40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2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与美、英、德、法、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荷兰、波兰、丹麦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每年派出4-5名教师出访开展合作研究,并邀请30名左右国外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学院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等国外院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本科生可参加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南达科塔矿业理工学院等的“2+2”留学交流项目,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的“4+2”留学交流项目以及比利时蒙斯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等的出国开展毕业设计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可参加学校双一流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国际班学习。
学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19年学院本科毕业生260人,其中144人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包括推免试硕士研究生42人,出国深造14人),升学率达55.38%,就业率达100%。
理学院于2004年在学校原基础科学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学院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系、计算数学与统计系、物理系和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现有1个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数学、物理学、统计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学科早期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本《数学手册》,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 2019年进入ESI全球前1%。学院主要从事数学、物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数学、物理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并负责建设有特色的理科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较高,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在岗教师中有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2人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1人获得“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1人获得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人获得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人获得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1人获得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1人获得全国煤炭教学名师、1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人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6t体育。学院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等领域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2013年以来, 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6篇ESI高被引论文。我院冯锋副教授在物理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论文,被中国科学院网站、光明网等诸多媒体报道。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罗马第三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以及西班牙Complutense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签订了交流与合作协议。
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别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积极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高等数学”、“数学建模”、“大学物理”等北京市、全国乃至国际水平的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4年来,在全国高等数学竞赛各组有200余人次获奖,特别是2019年,我校参赛队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荣获1项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3项北京市一等奖、11项北京市二等奖;我校参赛队在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中荣获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我校参赛队在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4项一等奖,一等奖获奖队数在所有参赛高校中排名第二;我校参赛队在物理竞赛中荣获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这些都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荣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理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和物理在科技、工程、金融、经济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近3年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升学率稳定在50%左右,毕业生大都在高校继续深造、或者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等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每年都有本科毕业生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留学。
文法学院于2004年4月调整组建,主要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学院设有行政管理博士点;行政管理、经济法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4个学术型硕士点,翻译硕士(MTI)、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行政管理、英语、法学(涉外方向)3个本科专业。截至2019年6月,学院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21人、讲师及助教49人;另有外聘博导3人。学院是校内唯一招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学院,现有在校生1268人,其中本科生521人,硕士研究生738人,博士研究生9人。
学院积极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智库建设,2013年成立全校唯一的社会科学科研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廉政研究中心,扩大与中央纪委、北京市纪委的合作,推动廉政政策研究和大学生廉洁教育。2014年以来,学院定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方针,先后成立能源政策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矿业法研究中心、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非裔美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公共政策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筹)、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心9个科研平台。自2013年以来,学院科研成果显著增加,全院教师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SCI检索4篇,CSSCI检索47篇,被报刊复印资料等重要刊物转载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横向项目若干。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有语言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室、模拟法庭和英语广播电台。教学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教学资源充足。此外,学院还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有外语、社科、法律、行政管理等图书、光盘、各类教学及研究期刊。
学院积极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先后在中国出版集团、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仲裁委员会、新北京新华儿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同时连续选送相关专业同学进入教育部、中央编办研究中心等部门和机构参与实习。
学院注重多层面育人,在教学之余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文娱生活、体育健康等方面的培养。院团委定期在学院乃至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活跃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了团队精神,增强了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多年来,每届都有优秀毕业生免试推荐进入或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同时,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得到伦敦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范德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录取。本科毕业生也可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法律事务、教学与研究等工作。近三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5%左右。
学校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多个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还有水煤浆世界实验室、中日地层环境力学中心以及国际交流中心。2007年学校成立了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此外,学校还是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在职工商管理硕士(EMBA)和工程硕士的单位。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和10个学院,8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具有博士、硕士整体授予权的一级学科,8个“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50个博士点,96个硕士点,62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先后有5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入选国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 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36人获评“北京市人民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